图片
图片
导读
什么是恶风?李老师讲“恶风”用我们现在的话就是对空气的流动比较敏感。他怕冷吗?恶寒吗?也恶寒。但是,尤其稍微有一点点风他会比较敏感, 比没有汗出的人他对温度变化更敏感,他怕冷更厉害。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《伤寒论》、《金匮要略》关于“恶风”的经典条文。
本《经方症状反应条文分析》系袁洪雷师兄、张烈师兄、王祥君师兄牵头组织下,由三十四位师兄师姐共同完成。
图片
康平本《伤寒论》关于“恶风”的条文
图片
1、大阳病、发热汗出恶风、脉缓者、名为中风(2)
2、大阳中风、脉阳浮而阴弱、阳浮者热自发 · 阴弱者汗自出·啬啬恶寒、淅淅恶风、翕翕发热、鼻鸣干呕者、桂枝汤主之、(12)
3、大阳病、头痛发热、汗出恶风者、桂枝汤主之、(13)
4、大阳病、项背强几几、反汗出恶风者、桂枝加葛根汤主之、(14)
5、大阳病、发汗遂漏不止、其人恶风、小便难、四肢微急、难以屈伸者、桂枝加附子汤主之、(20)
6、大阳病、项背强几几、无汗恶风、葛根汤主之、(31)
7 、大阳病、头痛发热、身疼腰痛、骨节疼痛、恶风、无汗而喘者、 麻黄汤主之、(35)
8、大阳中风、脉浮紧、发热恶寒、身疼痛、不汗出而烦燥者、太青龙汤主之、若脉微弱、汗出恶风者、不可服之、服之则厥逆、此为逆也.筋惕肉瞤、(38)
9、服柴胡汤已渴者、属阳明、以法治之、(97)
得病六七日、脉迟浮 弱、恶风寒、手足温、医二三下之、不能食、而胁下满痛、面目及身黄、颈项强、小便黄者、与柴胡汤、后必下重、(98)
本渴饮水而呕者、柴胡汤不中与也、食谷者哕、(98)
10、伤寒四五日、身热恶风、颈项强、胁下满、手足温而渴者、小柴胡汤主之、(99)
11、大阳病二日反躁、反熨背、而大汗出、大热入胃、胃中水竭、躁烦、必发谵语、(注) 十余日 ·振栗 · 自下利者 ·此为欲解 ·(经) 故 发其汗、从腰以下、不得汗、欲小便不得、反呕欲失溲、足下恶风、大便鞕、(注) 小便当数 ·而反不数 ·及不多 ·(经) 大便已、头卓然 而痛、谷气下流故也 ·其人足心必热、(110)
12、伤寒、若吐、若下后、七八日不解(注) 热结在里·(经)表里 俱热,时时恶风、大渴、舌上干燥而烦、欲饮水数升者、白虎加人参汤主之、(168)
13、风湿相摶、骨节疼烦、掣痛不得屈伸、近之则痛剧、汗出短气、 小便不利、恶风不欲去衣、或身微肿者、甘草附子汤主之、(175)
(注:康平本伤寒论中太阳篇的太为大字)
白虎加人参汤,怎么会时时恶风呢?
图片
站群论坛白虎加人参汤里边有一个很特殊的症状,原文里边有“时时恶风”。在 168 条里边,“伤寒,若吐若下,七八日不解,表里俱热,时时恶风,大渴,舌上干燥而烦,欲饮水数升者,白虎加人参汤主之”。但是,这个“时时恶风”,在临床统计资料里边,几乎没有一个医案是有这样症状的。第 168条一开始是伤寒,是表证,或者说是吐了,或者说是下了,误治闹了七八天,表证还没解,实际上,“时时恶风” 是指的表证还没解,一再地误治, 伤到里了。伤到里以后,很多情况下是造成里虚。但是,还能造成里热,津液虚的这种情况。这一条说的是这么一种情况。应该是表证还没有全好的那么一种情况。
伤寒论中关于恶风的小结:
伤寒论条文涉及恶风两个字的共计 13 个,其中有 8 个有方子对应:
一、表虚阳证:桂枝汤、桂枝加葛根汤;
二、表虚阴证:桂枝加附子汤;
三、表实证:麻黄汤、葛根汤;
四、半表半里、里虚证:小柴胡汤
五、里热证:白虎加人参汤;
六、表虚阴证、里虚寒证、停饮证、气逆证:用甘草附子汤。
因此在临床诊断中,见到恶风症状,如果是表虚证, 可以考虑桂枝汤及桂枝加葛根汤通过发汗解决;如果是表虚阴证,就用桂枝加附子汤;如果表虚阴证合并里虚寒证,还有停饮证、气逆证用甘草附子汤;如果表实阳证, 可以考虑麻黄汤以及葛根汤;如果是里实热证主要考虑白虎加人参汤。
还有一类特殊的情况,遇到既有表, 里热又有半表半里的热证及里虚证(三阳合病)这时就可以考虑用小柴胡汤。
《金匮要略》关于“恶风”的条文
图片
1、风湿,脉浮身重,汗出恶风者, 防己黄芪汤主之。(222)防己黄芪汤方。
2、风湿相搏,骨节疼烦,掣痛不得伸屈,近之则痛剧,汗出短气,小便不利,恶风不欲去衣, 或身微肿者,甘草附子汤主之。
3、师曰:病有风水、有皮水、有正水、有石水、有黄汗。风水,其脉自浮,外证骨节疼痛,恶风;皮水,其脉亦浮,外证胕肿,按之没指,不恶风,其腹如鼓,不渴,当发其汗;正水,其脉沉迟,外证自喘;石水,其脉自沉,外证腹满不喘;黄汗,其脉沉迟,身发热,胸 满,四肢头面肿,久不愈, 必致痈脓。(1401)
4、脉浮而洪,浮则为风,洪则为气,风气相搏,风强则为隐疹,身体为痒,痒为泄风,久为痂癞。气强则为水,难以俯仰。风气相击,身体洪肿, 汗出乃愈,恶风则虚,此为风水。不恶风者,小便通利,上焦有寒,其口多涎,此为黄汗。(1402)
5、风水,脉浮身重,汗出恶风者,防己黄芪汤主之。腹痛者加芍药。(1424) 防己黄芪汤方见湿病中。
6、风水,恶风,一身悉肿,脉浮不渴,续自汗出,无太热,越婢汤主之。(1425)
《金匮要略》有恶风字样的条文共 6 条。涉及的方剂防己黄芪汤、甘草附子汤、越婢汤。
一、表虚、里虚、水实 :防己黄芪汤;
二、阴性、表虚、里寒、里虚、水实:甘草附子汤;
三、表实、里热、水实 :越婢汤。
补充:
图片
《千金方》越婢加术汤--治肉极热,则身体津脱,腠理开,汗太泄,厉风气,下焦脚弱。
厉风气:古代症候名,可能为近代的麻风病。
类经注:风寒客于血脉,久留不去,则荣气化热,皮肤溃烂,气血不清,败坏为厉。
胡老否认了这个方子能治厉风气这个症状。听说糖尿病有烂脚的现象, 这个方子或许有机会用到。个人认为, 可能是胡老那个年代比较穷, 很少有糖尿病患者。
图片
图片
the end整理:许咏梅 梁浩 刘国玲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
思维导图:陈松
文编审核:王小艳 | 美编排版:小橙子 ༊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