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春夏交替,湿疹患者便成倍增长。北京正中堂中医医院杜仲平主任指出,湿疹的发作与季节、体质密不可分,需“因时、因地、因人”精准调理。本文结合四季特点与中医辨证思路,揭秘湿疹防治核心要点。
春季:风邪携湿,过敏高发
《外科正宗》称湿疹为“浸淫疮”,春季风邪当令,与寒湿合而为患。杜主任解释:“风性善行数变,恰如花粉、尘螨等过敏原随风播散。此时人体阳气升发,卫外不固,风邪趁机入侵,引动体内伏湿,湿疹随之爆发。”
防治重点:疏风透疹,祛湿止痒。
✿饮食:蒲公英、马齿苋等野菜清利湿热,菊花薄荷茶疏风散热。
✿起居:悬挂苍术、白芷香囊驱虫避秽,艾叶煮水泡脚引火下行。
夏季:湿热交蒸,脾虚者尤甚
夏季高温多雨,湿邪与热邪交织。杜主任强调:“脾虚者水湿运化无力,易形成‘内外夹湿’,加之辛辣饮食、情绪焦躁,湿热蕴肤,湿疹缠绵难愈。”
防治重点:清热利湿,健脾固本。
✿饮食:冬瓜薏米汤、红豆茯苓粥健脾祛湿,忌食烧烤、海鲜。
站群论坛✿环境:使用除湿机保持湿度40%-60%,避免久处地下室等潮湿环境。
秋冬调理:燥邪与寒邪的应对
秋季:燥邪伤阴,血虚风燥型湿疹高发,需滋阴润燥(如沙参玉竹汤)。
冬季:寒凝血瘀,宜温阳散寒(当归生姜羊肉汤),配合艾灸关元、足三里穴。
什么是三大证型,辨证施方?
杜主任结合30年临床经验指出,湿疹需分型治疗,切忌千人一方:
湿热浸淫型(急性发作):皮肤潮红渗液,剧痒难忍。
方剂:龙胆泻肝汤加减,重用龙胆草、黄芩清肝胆湿热。
脾虚湿蕴型(慢性反复):皮损糜烂渗出,腹胀便溏。
方剂:除湿胃苓汤,苍术、白术健脾燥湿,茯苓、泽泻利水渗湿。
血虚风燥型(病程迁延):皮肤粗糙肥厚,夜间痒甚。
方剂:当归饮子加减,当归、熟地养血润肤,白蒺藜祛风止痒。
外治法:快速缓解症状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
急性期:苦参、地肤子煎汤冷敷,清热燥湿。
慢性期:青黛散调麻油外涂,修复皮肤屏障。
四季通用的防复发指南(杜主任特别提醒)
1. 饮食:守住脾胃防线
忌口清单:辛辣、海鲜、芒果、榴莲等发物。
食疗推荐:
【湿热体质】:赤小豆薏米粥
【脾虚体质】:山药芡实排骨汤
【血虚体质】:当归黄芪乌鸡汤
2. 起居:阻断外邪入侵
穿衣:选择棉麻透气材质,出汗后及时更换。
环境:定期除螨,过敏体质者避免养宠物、铺地毯。
护肤:温水清洁后涂抹凡士林或茶油保湿,避免过度搓洗。
3. 情志:疏肝解郁是关键
“肝郁化火会加重湿疹!”杜主任建议:
每日练习八段锦“摇头摆尾去心火”,疏导气机。
夜间11点前入睡养肝血,午休20分钟补心阴。
4. 体质调理:治本之策
每月背部膀胱经刮痧1-2次,驱除深伏湿邪。
常服玉屏风散(黄芪、白术、防风)增强卫气,减少复发。
湿疹防治是一场“持久战”,需顺应天时、调和体质。杜仲平主任强调:“急性期控制症状不难,难在防复发。坚持健脾、养血、固表,才能让皮肤屏障‘固若金汤’。”责任编辑:王怡萱(EN097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