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南火神讲伤寒
图片
笔者曾以苓桂之剂,除水肿、治膀胱;亦曾在弟子班、公益课中演绎扶阳医学治水大法。人身中70%为水,治水即是治病。大自然中,太阳气热则水化为气(出汗),蒸汽遇冷则下降为雨(排尿)。水凝为痰,痰聚为肿瘤息肉,懂得此理,即明治水心法。
《伤寒论》六经气化体系中,太阳寒水之经与太阴湿土之脏,恰似天地阴阳升降之枢机。五苓散与苓桂术甘汤,一者如疏浚江河之渠,一者如夯实堤坝之基,皆以茯苓、桂枝为经纬,织就温阳化气、分消水湿的天地大网。张仲景以'苓桂'为旗,立'阳主阴从'之法,暗合扶阳学派'阳主阴从'之旨,堪称千古治水圣方。
图片
一、五苓散:开鬼门,洁净府,三焦分消如江河疏浚
图片
《伤寒论》第71条:“太阳病,发汗后,大汗出,胃中干,烦躁不得眠,欲得饮水者,少少与饮之,令胃气和则愈。若脉浮,小便不利,微热消渴者,五苓散主之。”
组方:茯苓十八铢、猪苓十八铢、白术十八铢、泽泻一两六铢、桂枝半两。
图片
五苓散中桂枝似'天阳蒸腾器',茯苓、猪苓如'地水循环泵',形成三焦气化的微型宇宙模型。桂枝点燃命门真火,其辛温之气沿三焦膜原上行,如蒸汽机车之锅炉,将下焦寒水蒸化为氤氲之气;茯苓得此阳气,将雾露重新凝结为甘露,完成《内经》'地气上为云,天气下为雨'的完整循环。此方暗藏'雾-露-雨-雪'四态转化之机,尤善破解《伤寒论》中'水不化气,气不化津'的困局。
1、方义解玄:
天阳蒸腾:桂枝如初升之旭日,其辛温之气直入膀胱气化之腑。《神农本草经》言桂枝'治上气咳逆,结气喉痹,利关节',其性如春阳融雪,令寒水得温而化雾露,此即《素问》'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气化则能出矣'的生动诠释。
地水疏导:茯苓、猪苓这对'孪生兄弟',如开凿暗渠的巧匠。茯苓色白入肺,通调水道;猪苓色黑入肾,直达下焦。《本草崇原》谓:'二苓皆禀金水之精,能启阴气而上滋心肺'。泽泻如暴雨冲刷沟渠,其'一泻如注'之势,《本草备要》称其'利小便,消肿胀',尤善清泻肾中浊水。
中土固堤:白术如筑堤夯土之工,其甘温之性培土制水。张元素谓:'白术除湿益燥,和中益气,其用有九,温中一也...'
2、配伍玄机:
茯苓配桂枝:取'茯苓得桂枝,则通阳之力度倍增;桂枝得茯苓,则温而不燥',犹如蒸汽机车之水火既济。
三苓泻同用:茯苓、猪苓、泽泻构成'三焦分消'之势,上中下三路并进,暗合《伤寒论》'开鬼门,洁净府'的立体治水思维。
若寒湿重者可加附子,如冬日添炭火,增强气化之力;表证明显者加麻黄,仿春雷震醒蛰伏之水;兼气滞者加厚朴、陈皮,似疏通河道时清除淤塞杂物。
图片
二、苓桂术甘汤:建中州,运枢机,脾土制水如大禹治水
图片
《伤寒论》:“伤寒,若吐、若下后,心下逆满,气上冲胸,起则头眩,脉沉紧,发汗则动经,身为振振摇者,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。”
组成:茯苓四两、桂枝三两、白术二两、甘草二两。上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去滓,分温三服。
图片
1、方义探幽:
中焦太极图:白术、甘草构成'中央戊己土'的核心,白术升脾阳如春土萌动,甘草守中如夏土敦厚。《长沙药解》言:'白术守而不走,甘草和而不争,二者相配,如持枢转轮'。
升降气化轴:桂枝如蒸汽机之活塞,推动阳气上升;茯苓如冷凝管,引导水湿下行。二者构成'地气上升为云,天气下降为雨'的微型宇宙模型。
四两拨千斤:茯苓用量独重,取'重镇水邪'之意。李时珍谓:'茯苓,千年松脂所化,得坤土之精,能伏水中真阳',其淡渗之力如海绵吸水,缓缓渗利而不伤正。
2、加减配伍:痰饮上逆加半夏、生姜,仿旋覆代赭汤之意;阳虚甚者加附子、干姜,构建四逆汤合方格局;气滞明显者加枳实、厚朴,形成'苓桂术甘汤合橘枳姜汤'的复合结构。
图片
三、苓桂类方比较:五方演绎天地水气循环
图片
1、茯苓甘草汤(苓桂姜甘汤):苓桂术甘汤去白术,加生姜三两
《伤寒论》原文:“伤寒,厥而心下悸,宜先治水,当服茯苓甘草汤,却治其厥,不尔,水渍入胃,必作利也。”
组成:茯苓二两,桂枝(去皮)二两,甘草(炙)一两,生姜(切)三两
用法:上四味,以水四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分温三服。
图片
生姜辛散走表,如狂风卷云,专治“水停胃脘”。重用生姜(三两)配桂枝,形成“辛温对流”,气化上焦,可化解胸中水气上冲导致的“咳喘、心悸”。
此方以生姜代白术,将“培土制水”转为“温散水邪”,犹如用蒸汽管道疏通冷凝水,专攻急症水饮。李时珍言:“生姜走而不守,散胃中停水如汤沃雪”。
2、苓桂枣甘汤:苓桂术甘汤去白术,加大枣十五枚
《伤寒论》原文:“发汗后,其人脐下悸者,欲作奔豚,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。”
组成:茯苓半斤,桂枝四两(去皮),甘草二两(炙),大枣十五枚(擘)。
用法:以上四味,以甘澜水一斗,先煮茯苓减二升,内诸药,煮取三升,去滓。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图片
大枣甘缓补脾,如土壤中的腐殖质,既防桂枝辛散伤津,又制茯苓渗利过度。适用于“虚人水停”,如水土流失后的生态修复,通过补益中焦间接化饮。此方去白术之燥,加大枣之润,体现“阳中求阴”思想。张锡纯评:“大枣能助桂枝通阳,且防其辛散劫阴,诚为制方之妙”。
3、肾着汤(甘姜苓术汤):苓桂术甘汤去桂枝,加干姜二两
《金匮要略》原文:肾着之病,其人身体重,腰中冷,如坐水中,形如水状,反不渴,小便自利,饮食如故,病属下焦,身劳汗出,衣里冷湿,久久得之,腰以下冷痛,腹重如带五千钱,姜甘苓术汤主之。
组成:干姜四两,甘草四两,茯苓四两,白术四两
上四味,以水五升,煮取三升,分温三服,腰中即温。
图片
此方以干姜取代桂枝,变“温阳化气”为“温中散寒”,专治“腰以下冷痛,如坐水中”。白术、茯苓用量增至四两固守下焦,形成“重剂压邪”之势,如用混凝土加固地基。此方去桂枝之升散,取干姜之守中,契合“少火生气”之理。尤在泾谓:“此方不治肾而治脾,乃土强可胜水也”。
365站群4、真武汤:苓桂术甘汤的“阴阳镜像方”
《伤寒论》原文:
①太阳病发汗,汗出不解,其人仍发热,心下悸,头眩,身瞤动,振振欲擗地者,真武汤主之。
②少阴病,二三日不已,至四五日,腹痛,小便不利,四肢沉重疼痛,自下利者,此为有水气,其人或咳,或小便利,或下利,或呕者,真武汤主之。”
组成:茯苓三两,芍药三两,白术二两,生姜三两(切),附子一枚(炮,去皮,破八片)。
用法:右五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七合,日三服。
图片
仲景云:“少阴病,二三日不已,至四五日,腹痛,小便不利...真武汤主之”,与苓桂术甘汤的“心下逆满”形成上下病位对照。苓桂术甘汤治太阴脾虚水停(中焦),真武汤疗少阴阳虚水泛(下焦)。真武汤用附子启动命门火,如核能发电;苓桂术甘汤凭桂枝调动中焦阳,似火力发电。
5、类方运用
辨水势缓急:暴水(急性水泛)用五苓散抗洪泄流;宿饮(慢性水停)用苓桂术甘疏浚河道;阴水(阳虚水泛)用真武汤融化冰川。
察阳气分布:上焦阳气不展(胸闷心悸)用茯苓甘草汤;中焦阳气虚馁(腹胀便溏)用苓桂术甘汤;下焦阳气衰微(腰冷肢肿)用肾着汤。
图片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结语:执天阳以御地水,承经方而启新章
图片
五苓散与苓桂术甘汤,一者如大禹疏浚九河,一者如愚公移山造田,皆以'阳化气,阴成形'为根本法则。在扶阳视角下,这两张经方不仅是治水良剂,更是调节人体'小宇宙'气化运动的导航图。
正如郑钦安所言:'天一生水,全赖真阳蒸腾',苓桂配伍的奥义,正在于唤醒人体内在的太阳,使地水得天阳而化气,阴霾遇真火而消散。此乃仲景心法,亦是扶阳真谛。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